祝之友讲神农本草经之枳壳

北京荨麻疹医院咨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95950.html

枳壳——芸香科Rutaca.

枳实,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藏,益气轻身。生川泽。

曹元宇辑本:枳实,味苦寒。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藏,生川泽。

枳实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医籍文献中,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同时代的《辅行诀》。《伤寒杂病论》所用药物《神农本草经》所载内容。据《名医别录力载。“枳实······九月、十月采,阴干。”说明当时所用枳实为已经成熟的果实,并非幼果《本草经集注》云:“枳实,今处处有之,采破令干,用之除中核,微炙令香,亦如橘皮,以陈者为良。”据此,可证实所指枳实为枳壳,因为只有成熟果实才能有核可去。从以上文献说明《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枳实只能是枳壳。

枳实一药,单独用于临床,应始于唐宋时期。唐·甄权《药性本草》载:“枳实······解伤寒结胸,人陷胸汤用。主上气咳喘,肾内伤冷。阴痿而有气,加而用之。枳壳······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很显然《药性本草》中之枳壳主疗即为《神农本草经》中之枳实主疗。

枳实、枳壳在古代常混称混用,故而造成临床性效之混淆。枳实、枳壳虽然同基原,但因采收时间不同而临床性效有差异。如西青果与诃子、青皮与陈皮、黑胡椒与白胡椒等,其临床性效悬殊。

枳实、枳壳均为常用中药。李时珍说:“枳乃木名,实为其子,故名枳实。”由于枳实性烈而速,如:“少年猛悍之将”,又有利气宽胸之功,故《本草衍义补遗》谓之“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故古人赠以。“破胸槌”之雅称。

为了弄清枳实与枳壳的区别点及正确认识其临床效用,北宋时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沈括注重实践,蔑视儒家“读不破经”的禁条,指出《本经》中不正确的地方。在《梦溪笔谈》中注解:六朝(指我国唐代以前在建业建郡之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以前医方,唯有枳实,无枳壳,故《本草》也只有枳实。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主治各有所宜,遂别出枳壳一条,以附枳实之后。然两条主疗,亦相出人。古人言枳实者,便是枳壳,《本草》中枳实主疗,便是枳壳主疗。后人既别出枳壳条,便合于枳实条内摘出枳壳主疗,别为一条;旧条内只含留枳实主疗。后人以《神农本草经》不敢摘破,不免两条相犯,互有出入。予按《神农本草经》枳实条内称“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藏,益气轻身,安胃气,止溏泄,明目。”尽是枳壳之功,皆当摘入枳壳条。后来别见主疗,如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瘤结,胸胁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止痛之类,皆附益之,只为枳壳条。旧枳实条内称:“陈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皆是枳实之功,宜存于本条,别有主疗亦附益之可也。如此,二条始分,各见所注,不至甚相乱。

本经要义

味苦寒:《本经》言:枳实,性寒,味苦。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言性温,味苦、酸;《临床中药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枳壳,性微寒,味苦、辛、酸。归脾胃经。

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大风在皮肤中”指邪气为风邪,病位在皮肤肌表。“大风”又名疠风、癞病,大风恶疾、大麻风、麻风。此处指“疠风。”《素问》卷十二·风论篇第四十二:“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

“麻豆苦痒”中“麻”。即麻疹,“豆”指天花。“苦痒”指皮肤瘙痒,难以忍受,皮肤瘙痒乃皮肤病之主症,皮肤瘙痒属风热结于肌肤,枳壳苦泄辛散,兼能引诸风药于肺脾两脏。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祛风养血,乃治皮肤瘙痒之法,治风所需,风邪既散,则皮肤瘙痒等诸症皆愈。

除寒热结:“寒热”见当归“本经要义”之“寒热”项。“结”,郁结也。

“寒热结”此处指寒邪、热邪与有形之邪如痰饮、瘀血等邪气互结而形成的一类皮肤病症。枳壳具有行气作用,具有化痰之功,故能除寒热“除寒热结”除寒热结。

止利:“利”"通“痢”。即腹泻、痢疾一类疾病。

长肌肉:脾主肌肉,脾旺则肌肉健壮,脾旺则气血化生。枳壳行气健脾,并能增强其他配伍药物之健脾之能,故能“长肌肉,益气轻身”。

利五脏:枳壳行气,通行五脏,促进五脏功能健运。故能长肌肉,益气轻身。

药物解读

枳壳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一部收载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

Citrusaurantim。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性微寒,味苦、辛、酸。归脾、胃经。

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

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

药材鉴别:本品呈半球形,直径3~5cm。外果皮棕褐色或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俗称鱼肚),厚0.41.3cm,边缘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汁囊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质坚硬,不易折断。气清香,味苦、微酸。

饮片鉴别:饮片呈不规则弧状条形薄片。切面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中果皮黄白色至黄棕色,近边缘有1~2列点状油室,内侧有的有少量紫褐斑囊。具清香气。

枳实

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aztantiztmL、及其栽培变种或酸橙

CitrussinnsisOsbck,的干燥幼果。

性微寒,味苦、辛、酸。归脾、胃经。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和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脏器下垂。

药材鉴别:药材呈半球形,少数为球形,直径0.5~2.5cm。外果皮黑绿色或暗棕绿色,表面具颗粒状突起和皱纹,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略隆起,厚0.3~1.2cm,黄白色或黄褐色,边缘有1~2列油室,瓤囊棕褐色。质坚硬。气清香,味苦、微酸。

饮片鉴别:饮片呈不规则弧形条形或圆形薄片,或大小不等的球形(鹅眼枳实)。切面外果皮黑绿色至暗棕绿。中果皮黄白色至黄棕色,近边缘有1~2列点状油室条片内侧或圆片中央具棕色瓤囊。气香,味苦,微酸。

“瓤”特指柑橘类果实内果皮和着生在内果上的囊状毛。

“鹅眼枳实”特指枳实药材中,呈圆球形而小者,形状如鹅的眼睛。

“枪子枳实”特指四川特产鹅眼枳实品种中最小者,形如打土枪用的

铁砂子,故名。

由于用药量增大,如果再如以前之单品种入药,则药源严重短缺,如陈皮,真正的橘皮,目前市场上基本找不到了。故请大家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药物的来源文字叙述。

目前作为枳实、枳壳、青皮、陈皮的品种有香圆CitrutwisoniiTanaka.,酸橙CitrusautrantiumL.,橘Citrusrticulata‘Blanco’.,黄皮酸橙Citrusaurantim‘Huangpi’,代代花Citrusaurantium‘Baidai’.,朱栾

Cirusanrantium‘Chuluan’,塘橙Citrusaurantium。‘angchng’,枸橘

Poncirustrifoliat(L.)Rat.等。

枳实、枳壳、青皮、陈皮、橘红,均为芸香科橘属植物的果实和果皮,为

同基原或相近品种,为不同采收时间所为,不同的加工炮制方法的几种中

药。在药性方面,按药物性质,均为性温,味苦、辛。人肺、脾、胃经。其功相同功效,均为行气,化痰。但唯独枳实在古代文献记载中为性微寒,人肝经,具有疏肝利胆,治疗疝气,乳房胀痛等作用。枳实与青皮行气作用较

强,易耗气,属破气药。枳壳、陈皮、橘红化痰作用较之枳实、青皮缓和。另外,枳实与枳壳比较如同青皮与陈皮、橘红比较。未成熟幼果作用峻烈,而成熟果实药性缓和,但均能行气导滞、消胀,只是存在程度不同而已,在临床工作药疗使用中各有特长。

注意枳实、枳壳二药的临床应用年代与名称出现的时间,古代汤方中枳壳与枳实的人药情况。

枳实、枳壳,基原相同,采收时间不同。功效相近。然枳实性烈,偏于破气除痞,消积导滞,通便枳壳性缓,偏于行血开胸,宽中除满,其临床

作用较枳实缓和,偏于行气宽中除胀。

医籍选论

枳实,气味苦寒,无毒。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七八月采者为枳实,九十月采者为枳壳。实者乃果实之通称,言实壳亦在其中矣。枳实气味苦寒,冬不落叶,禀少阴标本之气化,臭香形圆,花白多刺,瓤肉黄白。又得阳明金土之气化,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者,得阳明金气而制风,禀少阴水气而清热也。除寒热结者,禀少阴本热之气而除寒,标阴之气而除热也。止痢,长肌肉者,得阳明中土之气也。五脏发原于先天之少阴,生长于后天之阳明,故主利五脏,得少阴之阴,故益气,得阳明之气,故轻身。

枳壳,气味苦酸,微寒,无毒。主治风痹、淋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胁风,安胃,止风痛。

上世本草只有枳实,至宋《开宝本草》,始分枳之小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愚谓小者其性藏密而气全,大者其性宣发而气散,或云大者气足而力虚,小者气不足而力薄。不知气之足也,在于旺时,若过其时,则反薄矣。

又,李东垣云枳壳缓而枳实速。王好古云枳壳主高,枳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未免臆说不经。后学遵而信之,宁无萸乎。须知实与壳,其种未始有殊也。种既无殊,则缓速气血之说,何可分乎?

——明·张志聪《本草崇原》

枳实气味苦寒,冬不落叶······仲祖本论,有大承气汤,用炙厚朴、炙枳实;小承气汤,用生厚朴、生枳实。生熟之间,有意存焉,学者不可不参。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按:《本经》只有枳实,无枳壳,唐《开宝本草》始分之。唐然枳壳即枳实之大者,性宣发而气散,不如枳实之完结。然既是一种,亦不必过分。

枳实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人手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人手少阳相火三焦。气味俱降,阴也。

太阳主表,经行身表,为外藩者也,大风作皮肤中,如麻豆苦痒者,皮毛患大麻风也,其主之者,枳实人太阳,苦寒清湿热也,小肠为寒水之经,丙火之腑,寒热结者,寒热之邪结于小肠也,其主之者,苦以泄结也,小肠为受盛之腑,化物出焉,受物不化,则滞而成痢,枳实苦寒下泄,所以止痢,太阴脾主肌肉,乃湿土之脏也,土湿则脾困,而肌肉不生,枳实人小肠膀胱,苦寒湿热,所以脾土燥而肌肉长也,三焦人身一大腔子也,苦寒清三焦之相火,火息则阴足,而五脏皆安也。益气者,枳实泄滞气,而正气受益也。轻身者,邪去积消,则正气流通而身轻也。

枳壳,气微寒,味苦酸,无毒。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枳壳气微寒······太阳经行身表,附皮毛而为卫者也,太阳为寒水,风人寒水,则风湿相搏,风痒麻痹矣。其主之者,酸可治风,苦可燥湿也。关节皆筋束之,太

阳主筋所生病。苦寒清湿热,故利关节也。劳则伤少阳之气,于是相火刑金而咳嗽矣。枳壳味酸可以平少阳,味苦可以泻相火,火息木平而咳止矣。

背膊,太阳经行之地,火热郁于太阳,则背膊闷倦。苦寒下泄,可以泻

火热也。手厥阴经起于胸中,厥阴为相火,火炎胸中,则痰涎滞结。枳壳寒可清火,苦可以泄胸膈之痰也,人小肠膀胱而性苦寒,故可以逐水消胀满。

风为阳邪,人大肠阳经,两阳相烁,则血热下行而为肠风,心包乃风木之经,代君行事而主血。枳壳清心包之火,可以平风木而治肠风。胃为燥金,味

苦能燥,所以安胃。《经》云胃过于苦,胃气乃厚,益以苦能泄也。风人太阳,气壅而痛,枳壳味苦能泄,所以止痛也。

——清·叶士天《本草经解》

枳实,味苦、酸、辛,性寒,人足阳明胃经。泻痞满而去湿,消陈腐而还清。

枳实酸苦迅利,破结开瘀,泻痞消满,除停痰流饮,化宿谷坚癥。涤荡郁陈,功力峻猛,一切腐败壅阻之物,非此不消。煎炒黑,勿令焦,研用。

——彦清·黄元御《长沙药解》

枳,本经中品;并入开宝枳壳。枳乃木名,从只,谐声也。实乃其子,故曰枳实。后人因小者性速,又呼老者为枳壳。生则皮厚而实,熟则壳薄而

虚,正如青橘皮、陈橘皮之义。枳实、枳壳气味功用俱同,上世亦无分别。魏、晋以来,始分实、壳用之。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1.胸胁胀满。枳壳常用于肝郁气滞及肝郁血瘀所致的胸胁胀痛,类似胁间神经痛,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等。常配伍瓜蒌、薤白、桂皮、丹参、川芎、当归、红花等药物同用。如《金匮要略》之"枳实薤白桂枝汤(方中枳实应为枳壳)。

2.脘腹胀满。胃肠气滞,脘腹胀满,痞闷,吐逆,大便秘结等,类似于消化不良,或胃肠炎等,常配伍陈皮、槟榔、木香、香附子、大黄、木通、莪术等药物同用。如《证治准绳》之"枳壳丸。

3.内脏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出、脱肛等,单用有效。常配伍黄芪、党参、升麻、柴胡、当归、甘草等药同用。

麸炒枳壳。炒后取其寒性,缓其烈性,去其苦酸,减少对胃刺激,多用于老年、体弱而有气滞证患者。

炒焦,称焦枳壳。寒性已除,善入血分,止血宽中,适用于气滞而见出血证候者。

枳实、枳壳。基原相同,功用相近。然枳实性烈,偏于破气除痞,消积导

滞、通便;枳壳性缓,偏于行血开胸,宽中除满,其临床作用较枳实缓和,偏于行气宽中除胀。

枳壳、枳实、陈皮、青皮、橘红,均为芸香科橘属植物的果实,为同基原或

相近品种,为不同采收时间,不同加工炮制方法的几种中药。在药性方面,按药物来源,均为性温,味苦、辛。人肺、脾、胃经。其基本功效,均为行气,化痰。但唯独枳实在古代文献记载中为性微寒,人肝、胆经,具有舒肝利胆,治疗疝气,乳房胀痛等作用。枳实与青皮行气作用较强,易耗气,属破气药枳壳、陈皮与橘红,化痰行气作用较之枳壳、青皮缓和。另外,枳实与枳壳比较如同青皮和陈皮、橘红比较未成熟幼果作用峻猛,而成熟果实药性缓和。但均能行气导滞、消胀,只是存在程度不同而已,在临床药疗使用中各有其特长。

编辑整理:迪亚拉许馨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zhongxinxi.com/afhhy/11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