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这些皮皮陈皮橘红青皮枳实

师训第一条:

实事求是,不浮夸,

不博眼球,不写流量文!

撰文/短腿徒弟

师曾说:“中医说辨证难,其实用药更难,尤其用到精准。”每见师调方遣药,无不求取于精微,于同类药物中切换自如。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欲知药性,并非百度二三、泛泛而看。

欲求精,必扎实基础,脚踏实地。短腿意欲用好这些药,查阅了两天书籍资料,还买了两块钱的论文,此次笔记分享,实属知识的搬运与堆砌哈。

陈皮、橘红、青皮、枳实、枳壳、化橘红,首先它们都是源自芸香科植物,但不是同一种橘子哦~

陈皮、橘皮——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陈久者良”。把橘子细化拆分了用,那就是橘红、橘络、橘核。

青皮——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

枳实——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

枳壳——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较枳实大。

化橘红——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

陈皮青皮是一家,都是橘,其他橙啊柚的都是远房亲戚。不论是一家还是亲戚,性格都各有不同。咱一起遨游古籍来详参:

一、陈皮

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脾肺经。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本经》

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仓,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同杏仁治肠胃气秘,同桃仁治大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本草纲目》

破滞气,少用;同白术则增益脾胃,多用。——《主治秘诀》

橘实形圆色黄,臭香肉甘,脾之果也。其皮气味苦辛,性主温散,筋膜似脉络,皮形若肌肉,宗眼如毛孔,乃从脾脉之大络而外出于肌肉毛孔之药也。橘皮能达胃络之气,出于肌腠,故胸中之瘕热逆气可治也。——《本草崇源》

去白名橘红,兼能除寒发表。皮能发散皮肤。核治疝痛,叶散乳痈。皆能入厥阴,行肝气,消肿散毒。——《圣济》

留白者补胃和中,去白者消痰泄气。——《药性赋》

留白者,微甘而性缓;去白者,用辛而性速。——《景岳全书》

看来痰多且病偏表,就用橘红咯。

但是,临床运用不得不注意一个实际情况,据药材市场行家透露,现在能买到的橘红,一般是化橘红哦。后查阅相关资料也已印证:

“建国前,中医处方写橘红付橘皮橘红,写化橘红付柚皮橘红,但以橘皮橘红用量为多。后因橘皮橘红加工费时,产量低,20世纪50年代气产量逐渐减少,到60年代已基本绝迹,被柚皮橘红所替代,说明柚皮橘红曾是橘红的法定主流品种。当前无论调剂配方或配制成药,一律配付柚皮橘红。”——《化橘红历史源流分析及其标准体系构建》

柚皮橘红在药性上的区别参考后文“化橘红”部分。

橘核,性味苦,平。归肝经。——《中药学》

橘核,入足厥阴,与青皮同功,故治腰痛溃疝在下之病,不独取象于核也。《局方》治诸疝痛及内溃,卵肿痛坠,或硬如石,或肿至溃,有橘核方,用之效。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炒研五钱,老酒煎服,或酒糊丸服,甚效。——《泊宅编》

橘核,其苦温而下气,所以能入肾与膀胱,除因寒所生之病也,疝气方中多用。——《本草经疏》

橘络,性味甘、苦,平。归肝、肺经。功能行气通络,化痰止咳。——《中药学》

橘叶,性味辛、苦、平。归肝经。功能疏肝行气,散结消肿。——《中药学》

所以,“吃”到这里,这个橘子,可谓非常美味了,作为学中医的,我们吃橘子一定要慢~慢仔细品尝。很讲究,除了配伍啊,还可以加点佐料啊。比如:

治痰,姜汁炒;下气,童便炒;理下焦,盐水炒;虚人气滞,生甘草、乌梅汁煮炒。——《得配本草》

二、青皮

5~6月期间自动脱落或疏果的幼果称为“个青皮”,7~8月期间未成熟的果实,在果实上纵剖四瓣保留基部,称为“四花青皮”

青皮味苦、辛、性温。归肝、胆、胃经。功效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本草图经》

味苦辛微酸,味厚,沉也,阴中之阳。苦能去滞,酸能入肝,又入少阳、三焦、胆腑。——《景岳全书》

......去下焦湿;治左肾有积气,——《主治秘诀》

虽同属一源,陈皮与青皮药性差异还不小:

青皮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气芳烈。古无用者,至宋时医始用。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本草纲目》

陈皮治高气,青皮治低气。佐柴胡,能治两胁刺痛,醋炒为佳。君芍药,又伏胆家动火,胆制为良。劫疝疏肝,消食宽胃。惊家诸药,用一二分为妙。——《药鉴》

可见青皮较陈皮更为芳烈,所治病位偏下,更能疏肝利胆散结除瘕疝。

疏肝,青皮与柴胡亦有所别:

柴胡疏上焦肝气,青皮理下焦肝气。——《得配本草》

三、枳实、枳壳

枳实味苦、辛、酸,性微寒。归脾、胃、大肠经。功效为破气消积、化痰散痞。——《本经》

消胸中之痞满,逐心下之停水,化日久之稠痰,削年深之坚积,除腹胀,消宿食,定喘咳,下气逆。——《药性解》

枳壳气味所主,与枳实大略相同,但枳实形小,其气全,其性烈,故善下达,如少年猛悍之将,勇往直前,而一无回顾者也。枳壳形大,其气散,其性缓,故其行稍迟,是以能入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肠也。——《本草经疏》

壳主高,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主气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脾则用实,胃则用壳。——《药鉴》

四、化橘红(柚皮带毛)

果部·柚,释名:条、壶柑、自橙、朱栾。气味:酸、寒、无毒。主治消食,解酒毒,去肠胃中恶气。——《本草纲目》

“与橘皮虽同为下气之品,然性之温寒各异”——《本经逢源》

“治痰症如神,消油腻谷食积,醒酒宽中,气虚者忌服,解蟹毒。”——《本草纲目识遗》

“化州市所产橘红以理气化痰功效优于橘、橙皮”——《橘红辨》(江世琳)

“汉代以前橘皮并非常用药,唐以后应用渐增,到了宋代发展为常用药,并有橘红之名,当时橘红系指橘皮去白的加工品,并一直沿袭至明末清初。化州橘红药用价值的发现应在宋代以后,其用药是在橘皮、橘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朝化橘红成为朝廷贡品,明代万历版《高州府志》(年)将化橘红记载入药;清代早期著名医家叶天士等普遍应用化橘红。”

《化橘红历史源流分析及其标准体系构建》

部分医家认为柚皮厚而虚,无发散之性,对比橘皮,偏苦辛,尤善化粘痰。

但注意:教材《中药学》所述,化橘红性温,考试的时候还是要以教材为准哟。

总结一下各自特点:

陈皮性最缓多入脾经,

橘红(橘皮橘红)较之温燥更偏于肺经,

青皮较前更烈更沉更偏于肝经,擅治血瘀和寒疝。

枳壳枳实性寒,枳壳性缓行胸膈肺胃气,枳实通下破坚的力量更强。

化橘红(以及现今市面所售之橘红)擅化粘痰。

配伍特点:

陈皮:常与苓、术、参配伍治脾虚气滞如六君子汤,与厚朴配伍治寒湿中阻如平胃散,与半夏等配伍温化寒痰如二陈汤。

青皮:常与柴胡、郁金、香附等配伍治肝郁气滞,与山楂、麦芽、神曲配伍消积化滞如青皮丸,与蒲公英、瓜蒌、金银花配伍治乳痈,与小茴香、木香等配伍治寒疝。与三棱、莪术等配伍治气滞血瘀。

枳实:常与白术配伍行气健脾消痞如枳术丸,与大黄、芒硝配伍治肠燥便结如大承气汤,与桂枝、瓜蒌、薤白配伍治痰阻胸痹。取其缓用于长期化湿调理则用枳壳,如温胆汤等。

长腿师父短腿徒弟

来赞助中医潜力股吧哈哈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zhongxinxi.com/afhhy/1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