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天的,来一口冰得透透的西瓜,沙瓤脆甜

程序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cgia.cn/news/roll/1587041.html

西瓜

今天说好的大到暴雨呢?玩儿呐?革哪呢?哗啦到海里啦?让五娃给喝啦?不下雨就算了,还出太阳了,越来越热了,这大热天的,有口冰凉凉的西瓜吃该有多好啊……

WATERMELON

俗话说:旱瓜涝枣。

今年南方雨水大,西瓜差点意思。这就辛苦了卖瓜的人。

每天早晨我出门遛弯吃早点,回来时路过水果摊,都能赶上老板进货回来。从车上往下搬西瓜,京欣、墨玉、黑美人,都是河南、河北、东北的瓜。南方瓜今年按北京话讲叫“日本船,满丸(完)!”

北京也产西瓜。最出名的就是大兴庞各庄。开车沿西二环一直向南上京开高速,三十多公里就到了。我一大哥在庞各庄买了房。一到夏天,朋友聚会。大哥手托西瓜姗姗而来,一进门:“吃瓜,刚从地里摘的!”夏天没办法比这招儿更讲究了!

夏天北京人最认大兴庞各庄的西瓜

庞各庄是沙地,就适合种西瓜,当地人也擅长种瓜,祖祖辈辈出好把式。把式是北京话,按现在流行的词儿就是“匠人”。八十年代,家门口瓜摊儿上的西瓜,一般匀溜个也就十斤八斤差不多了。庞各庄来的,最大看到过二十四斤。买瓜的人把西瓜驮在自行车后座上走回家,让人追着看了一路。买瓜的和卖瓜的都倍儿有面子!今年的新闻,大兴第28届瓜王擂台赛冠军差5克斤!怎么吃啊?

瓜好,靠的是土地和气候,把瓜种成瓜王,凭的可是手艺和经验了。

种瓜凭经验,买瓜也要经验。拜托农业科技的进步,现在的瓜又大又好,水分足。瓜摊上随便挑一个瓜,老板用刀尖沿着西瓜中间拉一个圈,用手一抠,咔嚓一声,西瓜一分两半,你挑吧,都不会错。

轻轻一刀,不怎么使劲就能切开的西瓜,熟得刚刚好

过去人虽然不富裕,但家里吃,没有买半个瓜的。只有旅游景点街边支着小桌卖大碗茶的,旁边摆着切成一牙一牙的西瓜,等着路过的人一毛钱买一块儿解解渴。

到了瓜摊儿,跟看摊儿的说:“您给来个瓜吧。”看摊的伙计捡起一个,放耳朵边上拍几下,听声儿。声音发闷的,说明熟透了;声音还响亮的,说明还差些意思。看瓜摊儿的也是摊主的小兄弟,大都是不爱上学的小孩子,水平也就那么回事。让他们挑瓜,纯属于赶鸭子上架。

抱着西瓜到家先在自来水龙头下冲干净,往家里的水缸里一扔,咚的一声之后飘起来了,心里踏实多啦,熟的。等镇透了捞出来,菜刀刚一碰瓜皮,咔嚓一声,全裂开了,脆沙瓤!我妈赶紧张罗:“拿个小盆,端几块儿给东屋二大妈家送过去!”

没有冰箱的时候,习惯用水镇着西瓜,凉透了吃着舒坦

也有扔下去直接沉底的,捞出来一切,白瓤白籽!我家老爷子乐了:“小的时候老家吃过‘三白瓜’,白皮、白瓤和白籽,这回两白,差不多啦!”

再有飘起来的西瓜没法吃的。用刀一切,哗啦两半,瓜里边空的,只带一点西瓜汤,熟过了,蒌的!

介于熟透和蒌瓜之间还有一种叫“离骨”的,里边开始有裂缝了。口感发干,特别沙,有专门好吃这一口的。

北京人夏天喜欢吃沙瓤的西瓜

西瓜讲究小薄皮。一下刀就裂开的全都是薄皮瓜,瓤多水分足。传统上瓜摊上货,瓜农称了分量算好账还要根据这一车西瓜皮的薄厚另外算一个皮钱,从总数里刨出去,称为“刨皮钱”,可见瓜皮薄厚的重要性。现在这个传统恐怕已经完全消失了。我家有一段时间买瓜专门挑厚皮的,为的是吃完瓜留下西瓜皮做一道菜。

厚皮西瓜吃完瓜瓤,把里边红色的部分削干净,外边绿色的硬皮也刨掉,留下青绿色的干净瓜皮。斜切成片,用鸡蛋炒,有清香。前几天在菜市场买到了一只南方的老黄瓜,加鸡蛋炒了一盘,怎么吃怎么熟悉。吃了两次,忽然想起来,就是早些年炒西瓜皮的味道。

把西瓜皮去果肉,切片清炒,有清香味

如果皮更厚一些,切成丁在油锅煸一下加虾米皮一起炖,比冬瓜味道足。擦成细丝,用盐刹一下,做成馅包饺子,味道赛过西葫芦。西瓜皮做菜,最好吃素的,和肉在一起不是特别搭配。

现在农业科技发达了。西瓜都培育成小薄皮,想吃一口炒西瓜皮也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了。也不知道应该算是好事还是坏事。

文/图:霍爷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一大口建寻味群啦

NEWS

想和一大口去旅行的小伙伴让大口君看到你们举起的手好吗?一大口决定把美食旅行团持续做下去,带领更多小伙伴去我们心目中好吃好玩的地方。成都、杭州、厦门、汕头,云南、新疆、内蒙古……全国好吃的地方真的太多了。对美食旅行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zhongxinxi.com/afhpz/18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