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九痛丸,真的好用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岐黄国医在国学中具有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地位,乃国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华夏儿女的智慧,在上下五千年的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各个时代历史进程中保驾护航,抵御和战胜灾害,才使得华夏民族繁衍昌盛至今。在这漫长的历史洪流中也积累且沉淀了大量的医学文明而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每天分享岐黄国医国术,为其传承发扬光大,更好的造福人类。据《中国心血管报告》估计,目前全国心肌梗死人数为万,年AMI死亡率农村为48.53/10万,城市为47.36/10万。中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一定的优势及特色。九痛丸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由附子、巴豆、吴茱萸等药物组成,有破积逐寒,宣痹除痰之功,主治9种心痛及诸积冷邪闭血疾,在临床上合理应用常收奇效。何庆勇教授系中国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其常应用九痛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今天,将何教授的经验分享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一.九痛丸的方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说“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张仲景用九痛丸治疗9种心痛,亦可治中恶不通、沉寒痼冷而致胸痛及冷肿上气,又可治疗外伤类疾病。何教授反复品读仲景原文及结合临床实践,认为人体经脉脏腑当以通为顺,以结、塞为逆,而寒邪性收引凝滞易结,热邪性炎上易动。又《神农本草经》言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又巴豆“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淡癖……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可知附子、巴豆皆性温味辛而具温通之性,所以九痛丸当以附子、巴豆为君,以温通荡涤五脏六腑之沉寒痼冷、癥瘕积聚。又吴茱萸、干姜、狼牙3药有温中散寒、除痹祛痰之功,以之为臣,以逐脏腑之寒热。佐以人参以补五脏、除邪气。故九痛丸可治疗心胸积冷、卒中恶及外科血疾等。何教授充分梳理古文献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认为九痛丸的方证是“心痛或胸闷,遇寒诱发或加重,舌淡苔白,脉沉弦紧”。二、运用九痛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经验1.方证辨证与抓主症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其可简化为“辨方证,抓主症,定方剂”。经方大家胡希恕曾强调“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可见方证是一种高级的辨证论治方法。何教授认为《伤寒杂病论》是仲景当年临床的实践记录而方证辨证便是在还原以及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过程。譬如,若遇见某位患者出现“常欲蹈其胸上”,遂用旋覆花汤,此过程便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记载的“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旋覆花汤主之”,即医圣某日某时诊疗经过的再现。而九痛丸证,根据《金匮要略》原文可归纳为“九种心痛,卒中恶,积冷流注心胸痛,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舌淡苔白,脉沉弦紧”。经方的方证往往多个,临床上患者病情千变万端,临证之时常思绪繁杂、彷徨于诸方之中而莫之指归。故在方证辨证的同时还应抓主症以执简驭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zhongxinxi.com/afhpz/18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