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形成要素的沿革与变迁

复方乌龙散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200116/7763971.html
中药材行业专家库,填报入库信息登记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高级总裁班(第四期)

道地药材形成要素的沿革与变迁

彭华胜,郝近大,黄璐琦

现今保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距今至少已有约年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的中药品种湮没在历史长河里,踪迹难辨;有的中药来源发生了变化,古今所用不同。但是,有一部分品种,从古代沿用至今,经过数百年临床的验证和优选,形成了产地稳定、疗效好、效果佳的优质药材,习称道地药材。道地药材(dao-dihrbs)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优选出来的,在特定地域,通过特定生产过程所产的,较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从比例上看,目前中国的中药材多达1万余种,中医临床所习用的常用中药材只有~味,而道地药材不足00味,但其用量却达到了总量的80%。如果说常用中药材是中药资源的精华,那么道地药材则是常用中药材的精华。

道地药材在漫长的历史形成与发展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从雏形到发展再发展的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道地药材形成要素很多,有种质、产区、采集、加工、质量评价、鉴别等诸多要素。古往今来,这些要素有的一直延续,有的发生变迁。认识并发掘道地药材,首先要了解道地药材这些要素的演变历史。

1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发展《神农本草经》序中谓:“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其收载的药物名称中,一些药材名就冠以地名以突出产地,如阿胶、巴豆、蜀椒、秦椒、吴茱萸等,其中的“阿”指现今山东省的东阿县,迄今所产的阿胶被认为质量最好,奉为道地;“巴”和“吴”指四川和长江中下游的地区,目前也依然是巴豆与吴茱萸的道地产区。这些药材名前冠以地名,虽然与后世道地药材的称谓不一定完全对等,但至少说明药物与产地的联系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说是道地药材的雏形。《伤寒论》在医方中也开始应用这些冠以地名的药材,11首方剂涉及80余种中药,其中阿胶、代赭石、巴豆等广泛用于临床。

《名医别录》已经开始标注药材的产地,有的甚至注明何种土壤生长为佳,如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这已经具备道地药材的主要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为当时一些道地药材没有得到重视而痛心,“且市人不解药性,惟尚形饰。上党人参,世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且各随俗相竞”。该书记载了当时道地药材的生产、流通和鉴别经验,对40多种常用药材明确以何处所产为“第一”“最胜”“为佳”“为良”等记述,准确记载了当时的道地药材,也是现今确定道地药材的最早依据之一。

“道”在中国古代为行政区划单位。在唐代,“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始于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依山川形胜分为10道。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专设“药出州土”,按“道”列出了各地所产的药材,“出药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种。其余州土,皆有不堪进御,故不繁录”,以强调“用药必依土地”。《唐本草》孔志约序中也强调:“动植形生,因方舛性……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

宋《本草图经》“广药谱之未备,图地产之所宜”,收录味,附图副,其中很多药图冠以地名,如“齐州半夏”“银州柴胡”等,共处,约50种药材。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当时道地药材的产区、形态、野生或栽培、加工、鉴别等。宋《本草衍义》强调:“凡用药必须择州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如上党人参、川蜀当归、齐州半夏、华州细辛。”该书作者富有药材鉴别经验,委以“政和中医官通直郎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道地药材的“以地冠名”,经过宋代发展,已经成为道地药材特色的命名文化,如宣州黄连、宣州木瓜、华州细辛等。

明《本草品汇精要》在很多药材下专列“地”项,甚至“道地”项,以突出表明一些药材的“道地”产区。明《本草蒙筌》:“谚云:一方风土养万民,是亦一方地土出方药也……每擅名因地,故以地冠名。地胜药灵,视斯益信。”明末汤显祖《牡丹亭》中首次出现“道地药材”,这说明道地药材已经深入民间,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专有名词。

明清以降,很多本草都非常重视对道地药材的记载,如《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述钩元》《本草便读》《本草崇原》《本草乘雅半偈》《本草求原》《本草纲目拾遗》等,民国时期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本草正义》《增订伪药条辨》《药物出产辨》《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等。近代,涌现了一大批经营道地药材的百年老号,为道地药材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

道地药材的发展,不仅见于本草,还见于历代医话、医案、方剂等临床类书籍。此外,历代的方志、文史笔记是研究道地药材不可或缺的文献。

正是这些汗牛充栋的医药书籍、方志典籍保留了灿烂多彩的道地药材文化,为道地药材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道地药材逐渐从专业的医药学家走向民间,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医药文化元素之一。

道地药材形成要素的沿革与变迁.1 自然要素.1.1种质:道地药材的种质与众多药材种质一样,有的品种代代相传,有的则发生变迁,即“药材品种延续论”和“药材品种变迁论”。

道地药材的种质自古延续的如人参、当归、黄芪、三七、木瓜、乌药等。古代医药学家,为凸显道地药材,在药材名前常加上产地名称。“地名+药材名”构成了道地药材名称,如苍术以江苏省的茅山质量最好,称“茅苍术”。正是“以地冠名”将道地药材与道地产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道地药材的种质得以历代传承。

有的道地药材种质则发生变迁,如古代早期使用的枳实基原为芸香科植物枳Poncirustrifoliata(L.)Raf.,宋代以后的枳壳、枳实就改以酸橙CitrusaurantiumL.等为主。紫草,古本草收载的均为硬紫草,来源于紫草科植物紫草Lithosprmumrythro-rhizonSib.tZucc.,而现时则普遍使用的为软紫草,来源于新疆紫草Arnbiauchroma(Royl)Johnst.。类似的还有如续断、太子参、巴戟天、延胡索、藿香等。

.1.道地产区:道地药材的产区,即道地产区,也存在延续与变迁两种情况。有的道地药材的道地产区在历史发展中一直延续至今。如木瓜,《本草图经》记载:“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此后历代本草均以安徽宣州为道地。又如乌药,《本草图经》记载:“生岭南邕、容州及江南,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为胜”。自此,乌药以天台为道地沿承至今。著名方剂天台乌药散也以此冠名。

但是也有很多道地药材的道地产区在历史上发生变迁,甚至几度变迁。如地黄,《名医别录》记载:“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本草经集注》:“今以彭城干地黄最好,次历阳,今用江宁板桥者为胜。”宋《本草图经》:“今处处有之,以同州者为上。”明《本草蒙筌》:“江浙壤地种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而力为微;怀庆山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本草纲目》:“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自此,地黄以河南怀庆为道地,习称“怀地黄”。

另一方面,道地药材常因产区变迁,种质相应改变。如延胡索,始载于唐《本草拾遗》。据本草考证,唐宋时期延胡索以东北野生品为道地,经考证应为齿瓣延胡索CorydalisturtschaninoviiBss.。明《本草品汇精要》在“道地”项下注明以江苏镇江为佳。明《本草纲目》记载江苏茅山有延胡索栽培,根据其附图和文字描述,应为延胡索Corydalisyan-husuoW.T.Wang。《本草原始》认为茅山延胡索为道地。《本草乘雅半偈》中记载浙江杭州也产延胡索。近代以来,延胡索道地产区进一步南移,以浙江为道地。自唐以来,延胡索从东北迁往江苏,再南移至浙江;种质也由齿瓣延胡索变为延胡索,并由野生品改为栽培品。

.1.3药用部位:古今道地药材的药用部位也时有变迁。如忍冬,始载于《名医别录》:“忍冬,十二月采,阴干。”考虑到忍冬花期在5~6月,此应指藤茎。《证类本草》引《肘后方》:“忍冬茎、叶,剉数斛”。这表明宋以前忍冬植物的药用部位为茎和叶。至明代,发展为茎叶及花均可入药,如《本草品汇精要》在“用”项下注为茎、叶、花。《本草纲目》也记载:“茎叶及花,功用皆同。”《得配本草》则强调:“藤、叶皆可用,花尤佳。”

又如香附,以“莎草”之名始载于《名医别录》。《本草图经》记载:“采苗及花与根疗病。”至《本草衍义》时,已经多用根状茎:“其根上如枣核者,又谓之香附子,今人多用。”天麻也有类似的历史,《本草图经》:“今方家乃三月、四月采苗,七月、八月、九月采根。”《本草衍义》:“赤箭,天麻苗也,与天麻治疗不同,故后人分为两条。”

.1 道地药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分子鉴定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一直是道地药材分子研究的基础和热点。不少学者就道地药材的遗传多样性展开研究。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扩增酶切片段多态性(AFLP)及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等多种分子标记技术被用于乌头、人参、枳壳、芍药、苍术、半夏、厚朴、石斛等道地药材的遗传多样性的评价。研究发现,不同药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极大。在观察遗传多样性的同时,不少学者希望找到道地药材特有的分子标记,从而可以在分子水平实现道地药材的鉴别。有学者比较了用于中药材鉴定的分子标记技术,主要有SCAR,RFLP,RAPD,PCR-RFLP,DNA测序和位点特异性鉴别PCR等,指出位点特异性鉴别PCR技术以其简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成本低、抗污染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陈毓亨等应用RAPD技术,在供试的1个地区4个样品中,发现所研究的1个引物中,有9个引物仅见于个地区间高含量紫杉烷样品的共同的特征条带,认为这些条带可能与紫杉烷的形成有一定关系,为道地药材分子鉴别标记的寻找提供了线索。. 人文要素

..1采集与加工:道地药材非常重视采集时间。如著名方剂二至丸,由旱莲草、女贞子组成,为治肝肾阴虚之剂。方名就是来自冬至采女贞,夏至采旱莲草之意。道地药材的采集时间,如艾,《本草图经》记载:“三月三,五月五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本草纲目》:“艾叶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道地药材蕲艾产区延续了端午采艾的传统。为了增加蕲艾资源,道地产区除端午以外,一年还采~3次。

有的道地药材加工方法古今也有变迁,如附子,《伤寒论》中以整枚入药,有时需“炮,去皮,破八片”。晋《肘后备急方》“去皮、脐”。附子的古今加工经历了相当复杂的过程,当前道地产区四川江油则形成了“胆巴浸泡-煮制-剥皮(白附片)-切片-漂洗-蒸制-干燥”多道产地加工工序。

有的道地药材自古以来加工原料时有变迁。如阿胶,《名医别录》:“煮牛皮作之”。《齐民要术》则:“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唐宋时期,阿胶原料由牛皮为主转变为驴皮;宋代以后阿胶全用驴皮煎煮,牛皮之胶则称为黄明胶。《本草图经》则转变为驴皮:“大抵以驴皮得阿井水乃佳尔……故陈藏器云:诸胶俱能疗风止泄补虚,驴皮胶主风为最。又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神农本草经》阿胶亦用牛皮,是二皮亦可通用,然今牛皮胶制作不堪精,但以胶物者,不堪药用之。”。阿胶原料在宋代全部改为驴皮,据推测,一个根本原因与唐末五代军阀割据,实行五代“牛皮之禁”有关。唐末五代,“犯牛皮一寸抵死”。宋袭五代之法,牛革作“杂变之赋”。导致五代至宋长期不能以牛皮煎煮阿胶。

历代秋石的变迁,则说明原料与工艺均发生变迁。古今以来,秋石的原料有3种,宋《苏沈良方》《经验方》以及明《本草蒙筌》《医学入门》,清《本草新编》《本经逢原》等均用人尿;明《本草纲目》以及清《本草便读》中则以人中白为原料,明《本草纲目》中记载以食盐制秋石伪品,但是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北京市售的秋石则均是食盐制品了。秋石的古今制法也很多,分阴制法和阳制法,前者又分沉淀法和结晶法。目前市场销售的秋石与古代秋石已经大相径庭。

..经验鉴别与质量评价:道地药材自古以来备受推崇。《本草蒙筌》描述了当时蕲艾的情景:“其治病症,遍求蕲州所产独茎、圆叶、背白、有芒者,称为艾之精英。倘有收藏,不吝价买。彼处仕官,亦每采此,两京送人,重纸包封,以示珍贵。”由于“盛名之下,多有冒窃”,好利之徒炫名矜贵,惟尚形饰,甚至以假乱真。另一方面,世人“贵远贱近”的盲目推崇心理,也助长了道地药材的畸形消费。因此,历代本草学家十分注重道地药材的鉴别与质量评价。

临床疗效是道地药材的评价标准。《本草图经》记载了当时评价道地药材上党人参的临床实验:“相传欲试上党人参者,当使二人同走,一与人参含之,一不与,度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者,其人参乃真也。”更多的本草则是简要的叙述道地药材的临床功效,如《景岳全书》记载苍术:“惟茅山者,其质坚小,其味甘醇,补益功多,大胜他术。”

“有诸内必形诸外”。古代医药学家主要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基于感官评价来判别药材的“真伪优劣”。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独特的道地药材传统鉴别经验。如《开宝本草》记载宣黄连:“医家见用宣州九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景岳全书》记载续断:“川者色灰黑,尖瘦多芦,形如鸡脚,皮断而皱者是。”

中药材在古代很早就开展了栽培。中医药学家已经注意到野生品与栽培品的药效有别。唐《新修本草》记载芎?:“出秦州,其人间种者,形块大,重实多脂润;山中采者瘦细,味苦辛。”一些药材品种,尽管有大面积栽培,但是中医药学家十分推崇野生品,如芍药在宋代已经大面积栽培,但是《本草别说》强调:“今淮南真阳尤多,药家见其肥大,而不知香味绝不佳,故入药不可责其效”。《本草蒙筌》也认为:“山谷花单叶,根重实有力,家园花叶重,根轻虚无能”。

但是,自古以来,不是野生品一定胜于栽培品。如《本草图经》记载山药:“近都人种之,极有息。”后来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等均以栽培品为佳,后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四大怀药”。附子在宋代已有栽培,《本草图经》记载:“其种出于龙州。绵州、彰明县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彰明附子记》详细记载了栽培面积、产量、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彰明(今四川江油)附子作为道地药材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3道地药材形成要素变迁的原因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注意到古今药之变迁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古方所用之药,当时效验显著……而今依方施用,竟有应与不应。”3.1 疆域变迁及地缘政治格局道地药材严革意义上属于汉民族医药文化,与中原汉文化密切相关

古代中原王朝势力圈决定了道地药材的地域分布空间。与中原汉文化密切的区域,道地药材记载时间相对较早,如广西的道地药材肉桂、滑石等在南北朝已经为道地药材,宋代增加珍珠、蛤蚧、山豆根等;内蒙古的道地药材在古代多限于中南部地区;云南的道地药材则主要在明清本草才开始出现,如云黄连、云茯苓等;新疆的道地药材主要在0世纪50年代才逐渐发现而利用,如阿魏、软紫草等。当中原王朝处于强大统一的格局时,中原中央政权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行驶上下统属的政区关系时,促进医药文化交流,道地药材地域分布则扩大;当边疆少数民族游离于中央王朝,道地药材地域分布则相对缩小。

3. 交通便利军阀割据导致正常的贸易受阻,使道地药材资源不能流通

《本草经集注》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假令荆、益不通。则全用历阳当归、钱塘三建,岂得相似?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例如雄黄,汉魏六朝炼丹术士用的雄黄以武都(今甘肃西和)为佳。晋末武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纷扰,阻隔了武都雄黄进入中原,以致“时有三五两,其价如金。合丸皆用石门(今湖南)、始兴石黄之好者尔”。

3.3 气候有史以来,我国气候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对药用生物的分布适宜区也产生了影响

泽泻、枳壳等对气候比较敏感,其主产区或道地产区在明清时期由北向南发生转移,与近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特点相一致。又如天麻,自然分布区基本位于年平均最低地面温度-4℃线与年平均地面温度0℃线之间,主产区多位于年平均水汽压的14~16hPa线之间。因为天麻的分布对生态因子比较敏感,历代天麻的产区变迁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

3.4 资源过度利用导致濒危资源濒危导致道地产区变迁,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人参

《名医别录》中就有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之说。古代多部本草的描述均可说明古代人参的产地上党、辽东并存。据史料记载,唐代即有当时的潞州上党郡、泽州高干郡、幽州港阳郡、平州北平郡、辽州乐于郡、营州柳城郡等向朝廷进贡人参。由于当时的贡品中通常不会出现掺假,所以可以证明当时晋冀一带是作为人参药材产区之一,而且原有“上党人参”一说,经多方考证确有此种情况。但是清代开始,山西上党人参逐渐消失,尤其是乾隆皇帝曾在为人参所写颂诗的自注中说:“昔陶弘景称人参上党者佳,今惟辽阳、吉林、宁古塔诸山中所产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人参的主要产区在清代由上党、辽东并立,而变迁只限于东北。究其原因,森林被大量砍伐,导致人参生长环境被极大破坏,有可能也是人参在上党等地绝迹的重要原因之一,使原有的道地产区随之不复存在。

与上党人参类似的还有舒州白术。白术在宋代备受医家推崇,《本草图经》记载:“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并附有舒州白术等图。《苏沈良方》记载:“黄州山中,苍术至多,就野人买之,一斤数钱耳……舒州白术,茎叶亦皆相似,特花紫耳,然至难得,三百一两。”可见当时舒州白术资源何其濒危。明清本草再无舒州白术记载。

道地药材因野生资源濒危,种质与产区被迫变迁。如黄连,古代长期以“宣黄连”为道地,宣黄连特指分布于与安徽宣城相邻的部分皖南山区和毗邻的浙江西北山区的短萼黄连CoptischinnsisFranch.var.brvispalaW.T.WangtHsiao。该地区的短萼黄连品质优异,作为道地药材一直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下可至公元年的《本草纲目拾遗》。如唐《新修本草》载:“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四声本草》:“今出宣州绝佳,东阳亦有,歙州、处州者次。”《开宝本草》载:“医家见用宣州九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本草图经》:“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为胜”。但是长期对道地药材宣黄连的需求,一直依靠对野生资源的采挖,导致资源渐渐枯竭。致使黄连道地药材在明清时期开始以四川为道地,种质也由短萼黄连改为黄连CoptischinnsisFranch.。

3.5 引种木香原产印度,由广东进口,称为“广木香”

年,云南从印度加尔各答引种木香成功并逐渐发展,木香始以云南为道地,习称云木香。类似还有砂仁,原名缩砂蜜,唐代主要依靠进口。宋代广东开始引种,《本草图经》记载:“出南地,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近代以阳春为道地。《药物出产辨》记载:“产广东阳春县为最,以蟠龙山为第一。”贡菊以安徽歙县为道地,贡菊的种植发展与徽商引种有关:徽商在清光绪二十二年从浙江德清县引进白菊花种歙县大渊源,民国初发展到现今主产地金竹岭。山东嘉祥的济菊则是清朝年间从亳州引种;浙江海宁原为杭黄菊主产区,江苏射阳引种后形成一定规模。

3.6 品种分化有些道地药材最初仅有一大品种名称,而后伴随时代的变迁,也会发生品种的分化

如药材贝母,在明代以前无川、浙之分。明代张景岳《本草正》首先将川贝母与浙贝母(土贝母)分条论述,《本草纲目拾遗》也将浙贝母单列一条,与现今所用一致。目前川贝母、浙贝母为两味功效有别的道地药材。又如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赤、白之分。又如白术与苍术,在《神农本草经》中统称为术,宋代,出现苍术与白术的分化,苍术始终以江苏茅山为道地,但白术的道地药材在宋代之后也相继经历几度变迁。山药自宋代始有栽培,明清以后药用山药主要来源于栽培品。河南怀庆地区,山药栽培出现品种分化,道地药材“怀山药”不是泛指所有的山药农家品种,而是特定的农家品种铁棍山药〔39〕。类似还有柴胡与银柴胡、独活与羌活、南沙参与北沙参、怀牛膝与川牛膝、菊花(亳菊、贡菊、滁菊、杭菊)等。

4结语

地药材的形成包涵了诸多要素,其中包括种质、产区、药用部位等自然要素和采集加工、经验鉴别、质量评价等人文要素。有的道地药材品种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如人参、当归、三七等,而有的道地药材的形成要素经历了变迁,有的仅其中一个形成要素发生了变迁,如枳实、乌药、阿胶等,但有的多个形成要素发生了改变,如延胡索,其种质和道地产区均发生了变化。造成道地药材形成要素变迁的原因有很多,如疆域变迁及地缘政治格局、交通便利等地理因素导致了诸如肉桂、阿魏、雄黄等的变迁,而其他如气候、资源过度利用、引种、品种分化等因素也对一些道地药材的变迁产生了影响。

彭华胜,郝近大,黄璐琦——《道地药材形成要素的沿革与变迁》

声明:本文转自“百草药源”,分享仅为传播中药基础知识,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插入广告与原作者无关,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

请转发本文,或在文末右下角点击“在看”

谢谢您给小编支持

近期会议安排

??第四期招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高级总裁班??中药材行业专家库,填报入库信息登记表??点击,免费领取《中国药典中药材及饮片彩色图鉴》(6册)

中药工业企业群

(人,家企业)

中药农业企业群

(人,家企业)

中药工业采购群

(人,5家企业)

中药饮片企业群

(人,家企业)

中成药企业群

中药提取物企业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zhongxinxi.com/afhhy/3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