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说: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伤寒论》很好,《金匮要略》好像没有《伤寒论》那么好。《伤寒论》中主之的方证绝大多数是疗效肯定的,《金匮要略》中主之的方证相当多的疗效不肯定。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伤寒论》研究的对象是伤寒,即外感病;《金匮要略》研究的对象是杂病,即内伤杂病。二者治疗的难易程度当然是不一样的。所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差别是研究对象的差异造成的,并不是张仲景的水平不行。虽然我们感觉《金匮要略》没有《伤寒论》那么好,但是到现在为止,《金匮要略》也是治疗杂病最好的书。有很多人认为,《伤寒论》的方是可以治疗百病的,包括杂病,这当然是不错的,只是一定要明确的是,伤寒方治伤寒是“主职”,治杂病是“副职”,即用《伤寒论》的方来治疗杂病,肯定没有用它们来治疗伤寒的效果好。
关键词:仲景学说;方证;理论争鸣;特异性方证;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肖相如;肖相如频道
作者简介:肖相如,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优秀主讲教师;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位肾病学博士,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常委,全国重点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父亲肖立渭名老中医学医,84年考入湖北中医学院跟随李培生、梅国强教授攻读伤寒专业硕士研究生,87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跟随我国肾病学科创始人时振声教授攻读肾病学博士研究生。曾在湖北省沔阳县毛嘴公社卫生院、医院、湖北中医附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临床、研究工作,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酷爱经典,坚持临床,广拜名师。提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整体功能代偿疗法”,使慢性肾衰的疗效显著提高,并在各地推广,得到卫生部、国家中医管理局的肯定和支持。出版《阳痿治法集锦》、《中西医结合性治疗学》、《肖相如论治肾病》、《肖相如论伤寒》、《发现肾虚》等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正文:
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伤寒论》很好,《金匮要略》好像没有《伤寒论》那么好。
难道《金匮要略》不是医圣张仲景的书吗?
其实,《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本来是一本书,即《伤寒杂病论》,都是医圣张仲景的书。
……
质言之,二者的差异就是在确定性上。
即《伤寒论》的确定性好,《金匮要略》的确定性没有那么好。
而这个差异正是由于二者研究对象的差异造成的,即伤寒和杂病的差异,亦即外感病和内伤病的差异,亦即急性病和慢性病的差异。
1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上面这两条是《伤寒论》中的条文,按照条文去用,都会有肯定的疗效。
凡是《伤寒论》中主之的条文,绝大多数都是疗效肯定的。
也就是说,《伤寒论》的确定性很好,有确定性才能有肯定的疗效。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血痹虚劳病篇第17)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第11)
上面这两条是《金匮要略》中的条文,按照条文去用,就不一定有效。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就不一定有效。为什么?
因为虚劳虚烦不得眠,不仅仅有酸枣仁汤证,也就是说,酸枣仁汤治疗的只是众多虚劳虚烦不得眠中的一种,并不能治好所有的虚劳虚烦不得眠。
同时呢,酸枣仁汤能治好的虚劳虚烦不得眠,仲景在条文并没有交代清楚。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这条条文直接用于小便不利,大多数的时候无效。
因为导致小便不利的原因很多,仅仅有小便不利还不能确定治疗方案,所以,用这几个方大多数的时候无效。
2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第5)
在《金匮要略》中,这种格式的条文也常见,如“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等等。
显然,枳实薤白桂枝汤和人参汤是不一样的。
虽然两个方子都可以用于治疗胸痹,那也绝对不可能是等同的;
如果是同一种性质的胸痹,按照条文用这两个方,疗效也不会是等同的。
这是一种不确定的表现,试想,如果张仲景对于某一证,能够肯定一个方的疗效是最好的,当然就不需要用另一个方来“亦主之”了。
《金匮要略》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条文。
3
通过上述比较,差异就很清楚了。
《伤寒论》中主之的方证绝大多数是疗效肯定的;
《金匮要略》中主之的方证相当多的疗效不肯定。
为什么会如此?
就是因为《伤寒论》研究的对象是伤寒,即外感病;
《金匮要略》研究的对象是杂病,即内伤杂病。
外感病病程短,一般正气不虚,而以邪实为主,病情单纯,识证容易,只要祛除了邪气,病也就好了,治疗当然就容易,效果肯定就好。
内伤杂病病程长,不仅有邪实,而且往往有正虚,病情复杂,头绪多,识证就不容易,治疗也不能简单化,必须照顾到方方面面,
即使是证辨准了,治疗也正确,疗效也不会很快,因为正气的恢复需要过程,扶正和祛邪还会互相影响。
简单的道理,外感病的病程一般是一天或几天,内伤杂病的病程几个月、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治疗的难易程度当然是不一样的,所以吴鞠通说“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比如,外感寒邪初期的太阳伤寒,用麻黄汤主之,疗效就是肯定的,多数的时候可以一服汗出病差;
急性肠炎如果表现为葛根芩连汤证,用葛根芩连汤主之,一般可以三剂之内治愈,与西医用抗菌素治疗相比毫不逊色。
可是,如果是慢性肾炎,有的病人无论你治疗多久,他也好不了,其中有能治好的,疗程也都要以年计算,中医、西医都如此,没有谁能快得了。
4
所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差别是研究对象的差异造成的,并不是张仲景的水平不行。
虽然我们感觉《金匮要略》没有《伤寒论》那么好,但是到现在为止,《金匮要略》也是治疗杂病最好的书。
有很多人认为,《伤寒论》的方是可以治疗百病的,包括杂病,这当然是不错的,只是一定要明确的是,伤寒方治伤寒是“主职”,治杂病是“副职”,即用《伤寒论》的方来治疗杂病,肯定没有用它们来治疗伤寒的效果好。
小编批注:
我感觉肖相如先生的解释尚不能说服我,因为即使是二类病的治疗难度有差异,但是方证对应,最起码的疗效是望得到的,
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吃药越久痊愈度应当越高,但是疗效低,或者无效、反效这就是不对的了。
《金匮要略》中存在的诸多匹配性不高的方证,如“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两方是药性寒热相反的方剂,
二者最多只有一者是合适的,因此追根究底还是张仲景治杂病水平不及治伤寒,难以得匹配度高的杂病方证。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金匮要略比伤寒论差在哪里?》,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