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如年数九日
仲景妙手制娇耳
文/景明时
今年冬至于12月21日17:20:20交节,标志着将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天气。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日短至等。史载商朝末年,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就已基本确定。到周朝时,冬至定为岁首,视若新年,是官方制定的重要节日。汉代以后,冬至被正式列入二十四节气之中。
冬至即是历法中的重要节气,也是民俗中的独立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充分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基本条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同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古代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我们的祖先观察日升月落星转斗移的天象以及气候冷暖交替和物候变化的规律,在世界上最早总结制定出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之完备的农时节令,并制定出春节、上元、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一整套岁时节日。古往今来,人们就是根据这些节令、节日进行着劳动生产,生活娱乐,尊时重节,治国理家,祭祀神灵、休养生息,久而久之完成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形成文化基因、民族情怀、生活方式和集体无意识。
在古代周秦时期,冬至时节,商旅不行,百官绝事,祭祀祖先,关朴游戏,官员相贺,宛如过年。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到了冬至这一天,即使家境贫穷,也要穿新衣服,祭祀祖先。可见冬至节气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其中几点意义,甚至是“年”都无法比拟的。唐·元稹在《咏廿四节气诗·冬至十一月中》写道:
“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
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
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绮筵。
万邦歌有道,谁敢动征边。”
冬至是时间的坐标,也是季节的拐点。冬至这天按照古时岁星纪年法,岁星(木星)走到地球的最北端,而太阳则运行至地球的最南端,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然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阴阳二气在此转化消长,昼夜长短在此交替折反。冬至,是中国的传统喜庆节日,万邦称颂,边防稳定。这正是“冬至大如年”之说的由来。
“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冬至不仅是北半球一年当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从这天开始就要“数九”,天气将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就是“数九”寒天了,这就是“年”所不具备的。古人(周秦时)还曾把冬至定为一年的开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冬至已经是年了。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古人用十二辟卦即十二消息卦,根据阴阳消长变化来划分一年十二个月。冬至处农历十一月,为地雷复卦。卦象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下震上坤),象征阳气初生,故称“冬至一阳生”。古人认为冬至日天地间阴气达到最盛,阳气开始萌生。这也是“年”所不俱备的节气内涵。
冬至也是一个团圆节,祭拜袓先、吃团圆饭等等民俗,和中国传统的伦理孝道等有密切关系。如今在冬至那天,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吃饺子的习惯,民俗中有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
冬至日吃饺子是北方过“冬至”的标配,据说这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用“袪寒娇耳汤”舍药救民而来。
张仲景(约公元~年—约公元~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其名著《伤寒杂病论》经晋·王叔和与后世医家分编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
东汉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相当于巿长之职),他不仅在大堂处理政务,还要在大堂行医,为患者治病施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尊称为“坐堂医”。医家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张仲景施药治民间冻伤并非一时兴之所致,而是其悲天悯人之情怀、济世救人之抱负、深悟医理之智慧、妙手回春之方术的体现。他在《伤寒论》序中写道:
“余每览越人(秦越人)入虢(guó国)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他把研究医药、治病救人、保健养生做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根本,在当时之世,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伟大精神!
在东汉末年即建安纪年(公元年~年)之际,温疫流行,军阀割据,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建安二十二年(公元年),曹植在回忆大疫时说:“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yì),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当时张仲景家乡其族人有二百,十年间死亡三分之二。他说: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于此可见张仲景在医学上的伟大造诣。由是观之,在东汉末年,张仲景对当时疫病的诊断治疗,必然深入其间,处方施药,救死扶伤,活人无数。
时间跨越二千年。及今时年以来的新冠疫情,中医界根据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一书的观点和方剂,用其中的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诸方组成清肺排毒汤(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30g(先煎)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黄芩6g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藿香9g),用于疫病临床,扶正祛邪,抗击疫情,经多地临床医生观察,本方可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起到了确切有效的作用.为现代抗疫做出了重大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民间传说,一日,张仲景告老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在冬至这天让弟子们把羊肉和温阳散寒、托疮生肌的药材放在锅里同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前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以此法治愈冻疮。
至于当时所用食材药物已无从可考,但这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记载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可资佐证,原文如下:“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产后腹中疞(xū)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方剂组成为: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治则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就是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创方原理。本方形、精兼顾,现代常用以治疗血虚里寒的疝气、闭经、产后腹痛、崩漏等等。如果气血不足或者体质虚弱以及肾虚者,也可以适当使用本方进行调理。
由于汉代同当今的度量衡不同,换算后剂量为:当归45g,生姜75g,羊肉g,1升水相当于ml。如果用于日常虚寒调理养生,可适当调整减量(如当归15克,生姜25,羊肉克),按原方化裁加减组成一道兼顾美味和功效的冬令进补汤。
因为张仲景的“娇耳”简单有效,又是食疗之法,后来人们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所以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这就是冬至吃饺子的来历和传说,也是非常符合时令的养生方法。
根据阴阳学说,冬至一阳生,正所谓气始于冬至,是养生的有利时机。但在此时要保暧养阳,不宜服用牛黄类寒凉药物和寒凉生冷食品养生,除非有相关的疾病和医生的指导。在饮食上谷、肉、果、蔬要合理搭配,但要注意“三多三少”的原则,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要多,糖类、脂肪、盐要少。
根据中医理论,冬至时节宜去寒就温,吃温性或热性的食品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宜多食用牛肉、羊肉、龙眼肉、荔枝、芒果、南瓜、木瓜、韭菜、栗子、茶树菇、荷兰豆、山药、胡萝卜、核桃、黄鳝、鲫鱼等;也可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热性蔬菜辣椒、生姜、蒜、葱、香菜等?在烹饪过程中可以作为食材或调味料使用。
总之冬至之后,数九寒天,要把这一阳之气保护好,正确调养,合理使用食补和药补,喝开水,食熟食,充足睡眠。规律运动,使人体经络通畅,阴阳二气顺利转化,保持旺盛精力,提高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完)
作者简介:景明时,中医副主任医师。甘肃古浪县人。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医院、医院医院临床工作40年。论文和科普文章散见于《天津中医杂志》、《四川中医杂志》、《医院管理》、《脑电图学与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等杂志及健康报、医药养生保健报及其他学术刊物。自年退休返聘于北京朝阳区八二中心中医科工作。偶有作品在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