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树德治疗中风病中经中腑时,要注意通大

北京青春痘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312/8740662.html

治疗中风病的中经、中腑证时,要注意通大便

作者/焦树德

导读

中风病(包括西医的脑血栓形成、脑溢血、脑血管痉挛、脑栓塞、面神经麻痹等病),中医在临床上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诸证。中腑证轻度或中度的神志障碍等症,多与阳明腑实证相似。保证大便通畅是能增快患侧肢体活动能力的恢复。但也要注意不要“通”之过甚,大便一日数次,而成为攻下法。

现在仅就个人体会,再谈谈中经、中腑证的治疗特点。

明代医家孙文胤遵刘河间之说,认为:“中脏者,多滞九窍,故有瘫缓失音,鼻塞耳聋,目瞀便秘之症。中腑者,多着四肢,故有半身不遂,手足不随,左瘫右痪之形。”(《丹台玉案》)

从临床实践来看,我的体会是,不但中脏证可见便秘之症,在中腑证中也常常出现便秘之症。因“六腑以通为用”,风中于腑,气血不通,腑气受阻,所以也致大便阻滞不下。

从多年的临床观察来看,中腑证轻度或中度的神志障碍等症,多与阳明腑实证相似。

如言语错乱,手足挥动,狂言妄语,目不识人,烦躁不宁,大便秘结,日晡潮热、症状加重,舌苔黄厚,脉象洪滑弦大等。

符合汉代张仲景所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记述。胃为六腑之海,所以治疗中腑证时,常结合治阳明腑实证的治疗法则。

故元代刘河间有三化汤之制,方用厚朴、枳实、大黄、羌活,通肠泻热、活瘀祛风,使腑气传化而生新。“三化”是通过通肠泻热,活瘀祛风而使三焦通利,恢复其传导化物的功能之意。

既然中腑之证“多着四肢”,说明四肢与腑气有密切关系,所以反过来看,中经证的肢体不遂症也会与腑气有关,故中经证也常常有大便秘结多日不行之症。

病例

最近我院一位医生患脑血栓形成病,中医辨证为中风病、中经证,在早期治疗时,对其大便干少之情,未给以足够注意,左侧肢体不遂恢复得很不理想。

后来在化痰祛风、活血通络的方剂中又加入大黄6g、羌活6g、瓜蒌30g、槟榔10g以通肠润便,调畅腑气,使大便保持每日1次,则患肢的运动恢复明显加快,肌力也从Ⅲ度很快恢复到Ⅳ度,服药2~3周后,即能自己扶床栏站立,可由爱人架扶练习行走10余步。又经详细询问,虽能每日大便1次,但量不多,似欠爽快,即又将大黄加至8~10g,大便即每日1次,量多而爽。自此之后,食量大增,舌苔由厚腻而化薄不腻,患肢气力增加,活动能力明显改善,经人扶臂即可行走数十步。

多年来,我在临床上多注意这一点,也常由此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大便通畅后,腑气通顺,中焦传导运化之功能恢复,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则经络气血循行流畅,瘀血去而新血生,痰浊化而清气达,故能收到满意效果。所以我认为治疗中风病中经、中腑证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能增快患侧肢体活动能力的恢复。但也要注意不要“通”之过甚,大便一日数次,而成为攻下法。

一般说中风患者大多正气虚弱,虽出现实证,用药中病则已,不可过于攻伐。对老年人尤应注意。

正如《杂病广要·中风》引《医经会解》说:“中风,又不可概用大戟、芫花、甘遂等味,以泻大肠,损其阴血,以至莫救。即欲下痰,与夫便溺阻隔,特宜以顺气滑肠之品而微利之。若毒热痰火,气实脉实,清之利之可也。”

我也曾接治一例老太太,患中风病、中经证,前医曾用泻下法,一日大便泻泄数次,一连数日,症无起色,患者乏力懒动。即嘱其改用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佐以调中益气之法,诸症渐渐好转。可见过于通泻则反伤正气,不利恢复,这也是必须注意的一点。

中风(脑动脉血栓形成)

李某,男,65岁,农民。会诊日期:年5月10日。

问诊:主诉右侧半身不遂,舌謇语涩已4天。

4天前感到右上下肢麻木、活动不利,但尚能活动,言语声音有些改变,说话较笨,次日诸症越来越重,医院。经检查诊断为脑动脉血栓形成,入院后经输液等治疗,未见好转,半身不遂日渐加重,即邀中医会诊。

现症:意识尚清楚,能回答问题。头晕,嗜睡,舌头活动不灵,语言謇涩,勉强能听清。右上肢完全瘫痪,右下肢能勉强抬离床面,不能屈伸活动。右侧面部下半部瘫软,口向左歪,右侧口角下垂、流涎。大便秘结,已数日未行。

望诊: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口面歪斜,朦胧嗜睡。舌苔白厚、略黄。右半身不遂。

闻诊:言语謇涩,声音不低,呼吸正常。

切诊:脉象弦滑有力。腹诊未见异常,右侧上下肢不遂如上述。

辨证:年岁已高,头晕,嗜睡,舌苔白厚,面口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脉象弦滑,是为肝风内动,风痰上扰,蒙乱清窍,痰阻经络,气血流行失畅所致。风为阳邪,风痰阻滞,郁而化热,热结阳明,故舌苔变黄、大便秘结不行。四诊合参,诊为中风病、中经证(已向中腑证转化)。

治法:祛风化痰,清热活络。

处方:

桑枝30g,防风6g,胆南星9g,半夏9g,化橘红12g,茯苓9g,枳实9g,羌活6g,瓜蒌30g,生大黄3g,红花9g,片姜黄9g。2剂。

方义:本方以涤痰汤和三化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羌活祛风,胆南星化痰为主药。半夏、橘红化痰理气,防风、桑枝祛风活络,茯苓渗湿祛痰为辅药。瓜蒌、枳实、大黄化痰降气、清化阳明、通肠泻热,红花活血通络为佐药。片姜黄活血通经,又兼能引药入肩臂为使药。共成祛风化痰、通肠泻热、祛瘀活络之剂。

二诊(5月12日):进上药2剂后,大便已通畅。右上肢已能活动,能抬起离开床褥。右下肢已能屈伸自由,活动增强,但蹬力尚小。头晕还未全除。舌质略暗,尚有白苔。脉仍有弦滑之象。再守前方,稍事出入。

处方:

胆南星9g,羌活6g,半夏9g,化橘红12g,茯苓9g,桑枝30g,瓜蒌30g,枳实9g,生大黄3g,红花9g,桃仁9g,片姜黄9g,白僵蚕6g。

3剂。

三诊(5月15日):神志清楚,言语亦好转。右上肢已能屈伸、抬起,比上次又有明显恢复。右下肢屈、伸、抬、蹬等各种活动已近于正常。大便又干结未行。已无头晕。舌上有瘀斑,苔已化为薄白。脉象右手弦滑,左手略弦,右手脉大于左手脉。再守上方出入。上方去白僵蚕,加元明粉15g(分两次冲服,如第一煎药服后,大便通下,服第二煎药时则去所剩的元明粉),大黄改为9g。1剂。

四诊(5月16日):上药服1剂,大便通畅,饮食增加。上方去元明粉、桃仁。2剂(有效再服3剂)。

五诊(5月22日):右侧半身的肢体活动程度已接近于正常,可以下地行走。面瘫亦全部恢复。言语清楚,恢复了正常。大便1日2次。舌苔正常,脉象略弦。病已基本治愈,再服几剂以巩固疗效。

处方:

羌活6g,胆南星9g,半夏9g,茯苓12g,瓜蒌30g,生大黄6g,红花9g,桃仁9g,地龙9g,赤芍12g,白蒺藜9g,桑枝30g。

3剂。

患者于5月24日,自己走着高兴地出院,回家休养。

此病例则是中风病中经向中腑转化之证,有大便秘结、数日未行之症,故以涤痰汤合三化汤随证加减,其大便保持通畅后,诸症均较快得到恢复。

相关文章阅读

焦树德:毓麟珠,治不孕,受孕者十之八九

李克绍:治疗肩周炎,三五剂即可有效

李克绍:5对活血药,每天都在用,其背后深意,鲜有人知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焦树德医学全书——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焦树德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杏林墨香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zhongxinxi.com/afhpz/1700.html

当前时间: